终身研究者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如今,现存的宋画约千件。元明两朝,体制不完备造成官方收藏极为散乱,一直到乾隆年间,宋元绘画以及明前期作品被收入宫中。清亡后,宫廷里的画作部分散 落民间。乾隆的旧藏,一部分被溥仪带到伪满洲国,39件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一部分被国民党带到台湾,943件(一说是420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间宋画收藏开始汇聚,254件藏于故宫博物院,此外还有上海博物馆(72件),此四家成为宋画收藏在国内的重镇。另一脉宋画收藏主要在海外,现主要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53件)、大都会博物馆(50件)和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25件)等处。
宋画的珍稀加上年代的久远,使宋画的保存显得更加重要,也更加艰难。2014年浙江文物局为编撰《宋画全集》,经日本京都清凉寺联系藏品,却因藏品“不能对外”的理由遭到拒绝。
在国内,即使是故宫的专家,看一次原作也不容易。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青绿设色打开以后可能会剥落,故宫博物院原分管副院长肖燕翼十几年来也只 看过一次。《清明上河图》五年一展。因展览年份未到,在世博会展览真迹的计划最后被动态电子版《清明上河图》代替。就连终身研究宋画的耶鲁大学艺术史学者 班宗华,与前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石守谦,都不曾见过现存宋画的全部。

徽宗《柳鸦芦雁图》 长卷纸本淡设色 34×22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徽宗赵佶的花鸟画风格以工细彩墨为主,并能寓巧于拙,本画是其拙朴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赵佶在位期间政治昏庸腐败,广收历代文物、书画,极一时之盛;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用科举办法选拔画家。擅书法,自创瘦劲锋利的“瘦金体”。绘画得吴元瑜传授,继承崔白风格,重视写生,体物入微,以精工逼真著称;工花鸟,亦擅山水和人物。但有些作品乃画院中高手代笔。
真假甚至连专家也把握不足
因“极”而生“伪”,仿造宋画在明清成为一种流行风尚和生财之道。20世纪初,西方人对宋画的购买需求旺盛,更加速了伪作的产生。上海遂成为作伪产业的中心,此时生产的大量伪作让美国人交了不少学费,也为中国艺术史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
后世流传下来的很多宋代作品,其真假甚至连专家也把握不足。上世纪末,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购藏董源《溪岸图》之前,特举办了一场有关此图是否董源真迹的 国际学术研讨会。直至离世之前,高居翰和白宗华都不能达成一致意见,高认为这是一件由张大千所作的赝品,后者则认为《溪岸图》是一件董源风格的、至少是北 宋风格的古代绘画。
时隔千年,宋画的考据艰难,无可确论,而宋画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也离今天的中国年轻人越来越远。2014年11月,正在苏州展示静物油画的陈丹青,也坦白地对澎湃新闻的记者说:“我把北宋的画册一放到面前就知道,我肯定画不出来。”

马麟《卧听松风》 1246年 轴 绢本设色 宽110.5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深山流水间古松两株。一高士憩坐于松根,似听风冥想,有道骨仙风之气。画中人物表情生动刻画入微,其全神贯注的神态,使观者经由想象,似乎也听到了迎风摇曳抑扬回荡的松声。此种画风为南宋马远创立,画家将自己投射于自然的情绪之中,将经验感受本身变成艺术主题。
薄松年:《清明上河图》只可能出现在宋代
10月10日至11日,“传承与变革:宋元以来绘画学术研讨会”在广东省博物馆举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薄松年与会作专题报告,并接受记者采访。他表示,宋代绘画承前启后,是绘画题材发展最全面的时代,对今天依然有所启发。
记者:宋画一直都是海内外研究和收藏的热门,宋画究竟好在哪里?
薄松年:宋代国家力量并不算强,但是文化特别发达。从绘画来说,宋代皇帝有无能的,但是宫廷对绘画有很多推介作用。宋代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现在很多人 谈宋代画院,皇帝有兴趣并且积极推进,这是一个原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宋代的绘画和社会联系比较紧,不像后来的文人画,曲高和寡。当时社会上的职业画家, 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力量,这个力量对宫廷绘画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宫廷绘画的发展必须从社会上去选择这些好的画家,如果没有这些人就变成无源之水了。
其次,宋代绘画在写实程度上是最高的,一丝不苟,苛以求真。而且宋代是绘画题材发展最全面的一个时代,文人画也开始出现,其他还有风俗画、宫廷画,三个 方面都发展起来了。像《清明上河图》,也只有在宋代这样一个时代才有可能出现。还有历史故事画,不是单纯为了画历史故事,而是透过历史画,对当时现实中的 社会问题提出批判意见。到明清就不一样,文人画变成了发展的主线。

范宽《溪山行旅图》 绢本设色 155×74.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作为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范宽仅存作品。画面布局雄伟。高居翰盛赞“画面虽消耗了画家的无穷精力,成果却看不出任何斧凿痕迹。”石块和削壁以“雨点皴”定型,无数淡墨小点叠落在岩石上,这种范宽独创的新画法,常被后来“仿范宽”的山水画家们模拟。
记者:文人画发轫于宋代,如苏轼这样的画家对后人影响深远。
薄松年:整个宋代绘画不止是苏轼那样的文人,所有的画家的文化素养都是非常高的。苏轼这样的画家,属于文人那一类,但他提出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宋代 绘画都要求非常真实,甚至说画花要分出季节来,还有宋徽宗说的,孔雀迈步,它应该先迈哪条腿?但苏轼提出一个看法“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说把画得像 不像当做绘画的最高标准,这是小孩子似的见识。绘画不只是一个像,它还要表现一个优美的意境。所谓优美的意境就是,用一种美好的形象来反映画家的思想、追 求、情趣。情景交融才形成这张画,不然的话,它和照相也就差不多了。
记者:这也就提出了“似”与“真”的区别。
薄松年:对,“真”和“似”是不一样的,就像山水画家荆浩说的,“似”是“得其形而遗其象”,就是说只画出一个外形来。“真”是“气质俱盛”。就是精神 的、形象的都表现出来了,把画家主观的情感、客观形象结合在一起才算是一幅好画。而作为苏轼来说,他把画家的主观情绪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这个就给以后 文人画的发展铺开了另外一条道路。文人画完全是一种表现,比如说苏轼画竹子,他用红笔来画竹子,有人就给他提出意见了,说“为什么竹子画成红色的呢?”苏 轼说“为什么把竹子画成黑色的,你们就不讲了呢?”大家可以习惯黑色,但红色同样可以画出另一种造型,也就是说不能把像与不像作为绘画的唯一标准。

李成《晴峦萧寺图》 绢本设色 111.4×56厘米 美国堪萨斯纳尔逊美术馆此画又称《层峦萧寺图》,被认为是体现李成作画风格的代表作。画原为明末清初尚清标旧藏。李成创“卷云皴”技法,画法简练,和关仝、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记者:如何看待宋画的写实传统?
薄松年:中国的写实和外国的写实不一样,外国的写实是完全按照那个东西来写生,中国的写实一方面要求形象真实,一方面还要对艺术进行一种非常重要的创 造,它不是自然主义式的写实,还有一些诗的成分,关于形象怎么突出等处理也做得非常好。而且,宋代的山水画也是现代山水画的一个基础。明清以后的山水画, 包括现代山水画的一些技巧,在宋代都已出现了。各种绘画方法,如彩色的、水墨的都出现了。
记者:对宋画的研究对今天学中国画的学生有什么启发?
薄松年:现在我们有一些学生,有这样一种前提,就是把完全脱离现实的一些东西,当作一种新潮和时尚。这当然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在他起步时,还是应该从写实,怎样反映现实、反映社会,要让人们能够理解(你的东西),还是应该这样来要求自己。
我们看到,花鸟画在宋代发生变化,宋以前很多只是当做一种装饰、工艺品,五代后,花鸟画在人们生活中作为一种精神的传递开始凸显出来。它最早是一种贵族 艺术,存在于宫廷里,后来在民间获得生命力,以一种新的形式发展起来。很多画家画花,必须要向花农了解植物的习性;画猴子,要到深山里去观察猴子的生活, 这样才能画得很生动。从这方面,宋代是很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