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即大约距今1万年至2万年之间就产生了(最早的岩画)。在黄帝时期,中国的壁画艺术逐渐形成了一定的风貌。历经夏、商、周时代,壁画也从岩画向建筑墙内装饰、墓室壁画逐步发展。到了汉唐两代,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得到了全面发展。在欧洲,从史前到文艺复兴时期结束,从渴望不朽的埃及墓室壁画到自然主义的爱琴文明,从宏伟的罗马浮雕壁画艺术到衰落的文艺复兴后半期,不同的自然条件,不同的情感倾向使得每幅壁画都有着每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及各自不同的复杂含义。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哪个时代的壁画,都反映了创作时的历史环境、人文风情、宗教信仰、审美风格等,在保护与修复时,需要保护这些壁画中包含的信息,以及它们所承载的许多变化中的文化。对壁画进行修复,需要充分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对这种艺术品的传统修复,二是现在所说的科学修复。多种学科相互协作、交叉应用已经是现阶段文物保护关注的焦点。
相似之处
——明确学术价值
在保护壁画时,应当提前对壁画的学术价值进行评估和确认。首先查找与壁画的基本信息、归属权等有关的文字和书面材料,进行普查、复查、重点调查、专项调查、文献汇集等。然后研究评估保存现状,包括科学、艺术、历史变迁、管理现状等方面,明确壁画的保护级别。最后确定目标,制定规划,对保护措施、使用功能、展陈方案、管理手段等提出建议。
——修复概念扩展
近十年来,“修复”一词已从单一概念扩展为修复保护。完成一幅壁画的保护修复往往需要用到摄影师、考古学家、艺术史家、化学家、生态学家、物理学家、建筑师、工程师、文物修复师、电脑专家等,充分体现出多学科的交叉应用。
“修复”一词,拉丁语原义是“寻找”,寻找原来的作品,寻找出作品的完整性。现在的“修复”不是简单的缺什么补什么,而是需要修复者恢复壁画创作思维时的动态;不是单一进行的个性恢复,而是综合恢复;它既有物质性的一面,也有非物质性的一面。
在西方,自从十四、十五世纪有了收藏行为以后,随着残缺残破壁画的增多,开始有了一批追求完美的修复者。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意大利甚至欧洲的许多国家,有那么一批人,喜欢使用深棕色来进行修复,目的就是追求“完整”。不仅完整无缺,而且修旧如旧,文艺复兴时期有大约200年的时间都追求的是这一状态。米开朗基罗对于完美修复持有批判的态度,他认为那是有钱艺术家追求的东西。直到十八世纪中叶,修复家才独立成为一种职业,逐渐产生遵循“可逆转性、可识别性、原真性”的概念。
——壁画的分类
壁画一般分为干壁画与湿壁画。区分湿壁画与干壁画的方法主要是看其防水性——湿壁画遇到水很稳定,干壁画遇水则易脱落。还有一种是半湿壁画,也就是把氢氧化钙加入颜料中,属于通常所说的石灰画。半湿壁画表面颜色有立体感,质感更强。
干壁画由于是整体上粉层、颜料层等,所以总体是均匀的,但是常常会出现刷子的纹路痕迹;湿壁画通常是由画家一小块一小块做成的,所以整体完成后,会有块状痕迹。小的细碎裂纹只会出现在干壁画中,湿壁画中不会出现。
差别所在
——黏合剂
一般来说,壁画由一个支撑层、一个或多个地仗层和绘画层构成,地仗层和绘画层之间由黏合剂黏合。
黏合剂分为有机黏合剂和无机黏合剂。有机黏合剂有蛋白质、糖和类脂化合物,一般用在干壁画上无机黏合剂既可用于干壁画,也可用于湿壁画。
中国的壁画基本上都是干壁画。制作干壁画时要使用有机黏合剂与颜料融合,一般采用鱼胶、驴皮胶、桃胶、明胶等,均匀调和后,在粉底层上施彩。在这个过程中普遍使用鸡蛋黄,因为蛋黄在氧化过程中会发生聚合反应,使壁画更加防水,增强壁画的耐久性。有时还在蛋液中加入无花果茎叶浆,这种浆液中含有酶,可以改变蛋白质结构,打断原来的链,形成更结实的链接,使地仗层的表面更光滑,推迟颜色变干的时间,还可以保鲜、防腐。有的地方还加入蜗牛软体,或啤酒、阿拉伯胶、羊皮纸长时间煮沸后的碎肉胶等。在四川新津的观音寺,画家在壁画完成后用蛋清在壁画表面做一层表面膜防护,干燥后也可以起到保护隔离、加固颜料层的作用。
意大利壁画一般都是湿壁画。法国更多的是油脂壁画(属于干壁画)。油脂壁画在调色时,多使用多糖胶。这种胶取自被挤压或者被切割的植物,也可以用于修复纺织品或切口。西方壁画中使用的油性黏合剂大多取自亚麻、罂粟、核桃。当地仗层完全干燥后准备绘画时,一般要刷一层油,起到黏合地仗层和绘画层的作用。对这种油的要求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干燥,西方常见的橄榄油就达不到这个要求。亚麻油是最易干的油。核桃油是最不容易干的,但是它也不易变黄。为了使油脂固化、聚合反应更快,有时还会加入一些重金属,如铅白等。
——地仗
绘制干壁画要在地仗层完全干透后进行,画家需要用黏合剂把颜料层黏在地仗或粉层上。湿壁画只需要给颜料加水即可作画。在西方,地仗的作用是在支撑层表面形成一层覆盖体,使它适用于绘画,并且表面光滑。地仗由一种或多种填料、黏合剂构成,如砂子、石灰、火山灰、大理石粉,这些都是天然填料。在制作地仗的过程中有时会加入人工填料,如砖灰等,有时也会加入一些植物或动物的有机填料。惰性的无机填料可以防止砂浆出现裂缝或者多孔现象。
在西方,也广泛地应用麦秆、黄麻、纤维、亚麻、稻壳、稻谷、棕榈树树干,动物的皮毛、粪便等作为地仗层填充料。这些有机填充剂可以起到保留水分的作用,形成一个网状的墙面,使砂浆更加坚固。但是有时也会产生问题,比如这些材料普遍对水比较敏感,会产生脱落现象。
——颜料
壁画颜料可以分为天然颜料和人工合成颜料。天然颜料包括:矿物颜料、动物颜料、植物颜料等。动物与植物颜料属于有机颜料,矿物颜料属无机颜料。
西方壁画颜料与东方壁画颜料的不同处在于,有一些颜料是就地取材后研磨或烧制而成,还有一些是当地的天然矿物。如埃及蓝就是在适当的光热条件下,pH值在7——14之间产生的,是一种天然色,价格不菲。埃及蓝产生于阿富汗,十四至十五世纪传入意大利,沿用至欧洲中世纪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它最早的作用是给玻璃上色,主要在欧洲北部威尼斯使用。埃及蓝在十九世纪被一种人工颜色所代替。人们在研磨的过程中还加入蜂蜜或者盐,在不同的底色上呈现出不同的色泽。
中国壁画颜料的使用以敦煌莫高窟最具代表性。如红色颜料基本有三种,即铅丹(Fe3O4)、土红(Fe2O3)和朱砂(HgS),另外还有极少量的雄黄(AsS)。纯正的朱砂成分较少,大量为俗名辰砂的矿物成分。这种物质可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由红色转变为黑色。隋朝以朱砂和土红的应用较多,还有少量朱砂和铅丹、朱砂和土红的混合红色颜料。蓝色颜料有石青、青金石、佛青、群青等。在隋朝几乎全是青金石。到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时期,大量使用蓝色颜料石青,青金石的用量逐渐减少,偶尔在石青中掺加少量石绿、氯铜矿或青金石。棕黑色颜料有高岭土、白垩粉、铅白、白铅粉、石膏、滑石粉、云母等。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普遍使用了铅丹。由于铅丹的变色,使得壁画中原本橘红色的铅丹完全变成棕黑色的二氧化铅。在莫高窟壁画中未发现真正的黑色颜料,大多是铅丹的变色产物二氧化铅,只有极少量的铁黑。黄色颜料有石黄、藤黄密、陀僧(铅黄)等。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使用的绿色颜料是氯铜矿和石绿,蓝色颜料是石青和青金石,都是天然无机矿物颜料。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有着特殊的稳定性,即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褪色,但仍能基本保持原来的色泽。这充分说明了颜料是否变化不仅与颜料本身特性有关,而且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壁画颜料的变色主要是洞窟开挖后,最初的一个历史时期造成的。
无论是东方的干壁画,还是西方的湿壁画、油画、石灰画,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文化理念造就了壁画的保护材料、保护理念、保护手段、保护方法的差异。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不能脱离于它的文化而孤立存在,我们只有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才能够对本体材料加以把握,从而在这个基础上,根据最小干预原则对壁画进行修复与保护。
(责任编辑:佟雯)
注:本文来自雅昌艺术网,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博林轩书画院的立场,也不代表艺博林轩书画院的价值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