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故宫大展观察】流散与回归 故宫大展国宝的命运之路
 2015-9-28 8:52:59 浏览次数:2435
 

摘要: 武英殿《清明上河图》排队现场 十年未展出的《清明上河图》,本就能引起一场观展的腥风血雨,再搭配上百件宋元明清精品古代书画;不仅如此,再看展览同期出版发售的配图版《石渠宝笈》,定价高达6万元人民币,真是让人趋势若骛却又叹为观止。可见,这场为期两个月的“石渠宝笈特展”,从计划之…

武英殿《清明上河图》排队现场

  十年未展出的《清明上河图》,本就能引起一场观展的腥风血雨,再搭配上百件宋元明清精品古代书画;不仅如此,再看展览同期出版发售的配图版《石渠宝笈》,定价高达6万元人民币,真是让人趋势若骛却又叹为观止。可见,这场为期两个月的“石渠宝笈特展”,从计划之初就会引爆京城公众和收藏界的共同狂欢。虽然故宫博物院一直在倡导九十周年庆典期间不举办大型庆典活动,但这场展览无疑就是故宫献给九十周年最完美的策划!

  欣慰背后的些许无奈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所带领的工作团队,成为这次“石渠宝笈特展”中最忙碌的一拨人,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种忙碌是从展览最初的策划、布置、开幕、论坛一直持续到展览开幕之后的每一天。

  作为此次展览的主要负责人,曾君近期的所有时间已经完全被安排在了“石渠宝笈”中,从8月底展览还未布置完成她就开始担任导览人与讲解人,到如今,她已经不记得自己讲了多少遍石渠宝笈的策划过程,也不记得做了多少次导览人。当记者跟她聊起采访事宜时,声音已经沙哑的曾君跟记者讲述了一遍自己未来一周已经排得满满当当的工作,还需要担心的是展厅里的排队情况:“武英殿每日观众参观上线是3000多人次,但主厅要人数需要控制在200人之内,但是观众买了票我们不能不让看完呀,所以最近这些天都是晚上8点以后才能送走客人,最晚的一天我记得是11点多了。”书画部的张震和田艺珉,分别担任了此次武英殿和延禧宫的策划人,他们也同样忙碌着不间断的讲解、导览、讨论、接受访问。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展期已经过去三分之一,雅昌艺术网记者再次跟各位展览主创者们讨论这场展览的火爆,他们却总会在访谈之外的闲聊中流露出些许无奈。这种无奈来源他们精心为观众准备了一场艺术盛宴,但大部分观众的心思依然还徘徊在《清明上河图》。

武英殿参观现场

  “展览如此火爆,始料未及,深为传统书画艺术受到了国人喜爱而鼓舞。看到绝大多数人是因为教科书上的《清明上河图》而来,欣慰之中又有几分无奈。通过展览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书画,关注民族文艺,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如何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还是一条值得探索的、漫长的路……”张震就这样感慨。

  “特展最终形成充满了很多偶然和必然因素,这样的一个呈现结果是在不断的讨论和建议之后才形成的,并不是在开始就有详细的大展策划。”张震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谈到说,展览的雏形在最早只是他与曾君主任一人负责一个展览,曾君主任负责的展览是武英殿的“石渠宝笈著录书画”,而多年研究《石渠宝笈》的张震所负责的则是在延禧宫的“真伪对比展”,当筹备中的两场展览凑巧在建院九十周年之际碰上了《石渠宝笈》,又受到了肖燕翼等老先生的建议,增加了国宝回归、编纂等部分,最终慢慢酝酿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展。

  在谈到展览的策划逻辑时,张震介绍:“武英殿正殿是借书画典藏来阐述《石渠宝笈》在当时的编纂,侧殿则是讲述后来《石渠宝笈》的发展和流转。但是现在看来,很少有人来这样理解展览的逻辑。”

  “人最多的当然是武英殿,其次则是延禧宫,延禧宫不用像《清明上河图》那样排很久队,却也得跟随人们的参观路线一直往前。相对而言,武英殿两侧的展厅是人最少的,我那天早晨9点开始排队,下午一点进武英殿看了将近一个小时,出来之后去看《五牛图》,整个展厅也就20到30个观众。辨伪部分的人相对也少。”一位观众讲述了自己的观展经历。的确,有不少冲着名画而来的观众,在参观完展览却之后提出“五牛图是撤了还是没展?”的疑惑,事实就是,《五牛图》所在的武英殿东西侧殿的“重回石渠”与“考证辨伪”部分,总会被有意无意的忽略。

  “石渠”书画那些沉浮与往事

  其实在这样一场展览中,每一个部分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如果把这场‘特展’拆分开来,每一部分都能形成一次大型展览。”就像“重回石渠”部分,那些在清末、民国流散出去,又在建国后回归故宫博物院的作品,都经历了时代的沉浮和命运的考验。在展览中,这是故宫博物院的老专家们提议的重要板块,除了对作品的终点推荐之外,最为特别的是强调“重回”,“在收藏历史上,那些收藏一般都是散了就散了,但是文物能够流散又大批重新回归的,像故宫这样的几乎没有。”

 此次展览中展出的重新回归故宫的文物,每一件作品都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著名文物收藏家张伯驹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就有北宋范仲淹《道服赞》等。出重金收购也是国宝重回故宫的一条重要渠道。隋人书《出师颂》、唐代韩滉的《五牛图》、宋代张先的《十咏图》卷等均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回购并调拨给故宫的珍品。”不仅如此,最受人关注的《清明上河图》即在历史上五出五进故宫,《游春图》则也是建国之后大藏家张伯驹先生的捐赠。

北宋范仲淹《道服赞卷》

  此次在“重回石渠”部分,与《五牛图》相邻展出的北宋范仲淹《道服赞卷》就是早年流散宫外。建国之后,由大藏家张伯驹先生变卖部分家产,又加以举债,最后花110两黄金购买并捐赠给故宫的画作。

  1946年初,故宫散失书画开始在东北出现,引起了当时国内各大收藏家们的极度关注。不久,这些书画珍宝又陆续现身北平(即北京)。其中就有《道服赞卷》这是范仲淹的唯一传世手记。“当时文物收藏鉴赏家靳伯声在为《道服赞卷》寻找买主。张伯驹一见就断定是范仲淹为友人所制道服撰写的赞文。此帖为楷书,行笔瘦劲,风骨峭拔如其人,诚得王羲之所书《乐毅论》笔法。卷中宋印鲜艳夺目,北宋文同之跋亦极罕见,张伯驹见此真迹是食不甘味。” 这幅《道服赞卷》与正殿展出的《游春图》是张先生同期购,与《道服赞卷》相比,《游春图》更是花费了先生170两黄金。

《五牛图》卷

“重回石渠”部分“二进宫”作品修复与留存

  “唐代韩滉《五牛图》卷,经周总理批示花10万港币在香港够回,重归故宫时已经破损不堪,伤痕累累。经故宫专家重新揭裱、补笔、全色,重获新生。北宋米芾《苕溪诗》卷,已经撕裂、缺字 ,修复、补笔后基本恢复了原貌;北宋赵士雷《湘乡小景图》因霉烂过甚有近三分之二残破不全,经故宫博物院的专家重新揭裱、补绢、补色,得以重复旧貌。”已经介绍了无数遍展览的张震也对“二进宫”的每一件作品都了如指掌。

  当被问到在“重回石渠”部分的画作选择中是否有何原因,张震谈到,一方面是选择经典作品,另一方面则是回避与武英殿主殿展出的画作重复。但如果讲述“流散”与“重回”,《清明上河图》依然也是最有话题的一幅作品,这幅俗称故宫镇店之宝的画作,画面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被拿出来讨论研究,其实它的流转故事却更是具有迷幻色彩。

《清明上河图》

  故宫书画部聂卉说介绍,有人总结《清明上河图》五进五出故宫,在宫廷与民间辗转流传,仅它的流传就是一段传奇:“画上有历代鉴藏印玺近百方。最初收藏于宋徽宗内府,北宋灭亡后到了金国的地方成为私人藏品,元朝初年又被重新收入宫廷元内府,明代的时候又从宫廷转入民间,后来是被明朝的当朝的宰相严嵩、严世蕃父子所藏,他们倒台后又重新被明内府收藏,第三次进入了宫廷。万历年间当时的大太监冯宝用偷梁换柱的方式把它带到宫外,之后一直在民间流传,乾隆年间到了湖广总督毕元的手中,毕元死后也被抄家,他也是一个有名的收藏夹。他的这些藏品再次因抄家进入宫廷,就成了内府藏品,储藏在延春阁。在清末,溥仪又把这件东西交给了他弟弟,带到宫外,一直放在吉林长春伪皇宫东院图书楼,就是我们俗称的小白楼,之后经东北博物馆转存给到故宫博物院,现在一直被大家称之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石渠宝笈”的流散与重回

  故宫博物院的统计数字来看,目前的石渠著录画作共计1229件,包括书法228件(其中故字号156件,新字号72件),绘画1001件(其中故字号743件,新字号258件);其中宫内旧藏899件,新中国成立以后回归藏品330件。

  “我看到的研究,谈到《石渠宝笈》著录的书画是万余件。因为统计方法的不同,不同学者统计的结果就不一样。”虽然石渠著录中的画作数量并无定论,但如今故宫所藏石渠书画与与《石渠宝笈》中统计收录相差甚远。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乾隆所主持的《石渠宝笈》著录似乎冥冥之中为中国宫廷收藏做了一种无法再回归的纪念。

  并非如我们以往所致,“石渠”书画是受到清末外敌入侵才开始流散,据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杨臣彬的考证,内府旧藏书画的流散从嘉庆皇帝的颁赐而流散,从此,清内府所藏法书名画开始递减而流出宫外,道光皇帝的赏赐则有增无减,所涉及绘画从《平复帖》到《照夜白》再到宋徽宗、赵孟頫的绘画精品。

  当然1860年之后的入侵者洗劫、毁坏和末代皇帝溥仪的大量赏赐、监守自盗是石渠著录书画流散的更主要原因,同时溥仪在逃出长春后,伪宫“小白楼”的国宝也遭到洗劫与流散。乱世中的书画流散,具体情况则更为复杂,杨臣彬举例:“1921年6月27日夜,建福宫花园的延春阁、静怡园等宫殿突然发生大火,大批珍玩字画化为灰烬,但究竟这把火烧掉了多少东西,谁也搞不清楚,‘内务府’后来发表了一笔糊涂账,说烧掉金佛2665尊,字画1157件,古玩435件,古书籍几万册。可是烧掉了金佛那么多,却未发现金块和铜块,更是让人不解,这又是一大损失。”

  张震则这样描述:“我注意到了好多作品都很可能是在八国联军进京时受到掠夺,包括前一段时间炒得沸沸扬扬的《女史箴图》,现在还在大英博物馆。这些作品是如何出宫的,一些具体的细节,很难有一个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定论。文物出宫的第二个途径就是末代皇帝溥仪大量的赏赐。因为清朝灭亡之后溥仪虽然退位,但他依然在故宫里面住,鉴于当时的形势,在1922年到1925年间,他以赏赐为名,把故宫藏品赏赐他的亲弟弟或他家族里的其他人,最后导致这些东西流到宫外。当时的紫禁城里面情况很复杂,前面是故物陈列所的办公区。而后宫还是溥仪和他的妃子的住所。而当时守护、监管故宫还有民国的军队。所以溥仪不得已采取赏赐的办法将宫里的东西运出来。第三个原因是太监和宫女的监守自盗。这方面要找具体的证据不太容易,但是这次《石渠宝笈》特展中我发现了一件文物,那件文物明明是《石渠宝笈》著录的,题跋、绘画都对得上,但是上面连一个清宫收藏的印章都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据我的推测,很可能是太监宫女偷出宫之后怕惹麻烦,就把所有跟宫廷有关的东西都抠掉了。”

  庆幸的是,在大批书画遭到抢掠和毁坏之后,依然有众多精品留存于世,多次参与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的启功先生回忆:“岁月推移,抗战开始,文华殿、钟粹宫的书画,随着大批的文物南迁,幸而没有遇见风险损失,现在藏于祖国的另一省市。抗战胜利后,长春流散出的那批卷册,又由一些商人贩运聚到北京。故宫博物院又召集了许多位老辈专家来鉴定、选择、收购其中的一些重要作品。”

  张震介绍,据统计目前主要收藏《石渠宝笈》著录书画的博物馆主要包括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国外则包括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都有大批中国古代书画收藏。

  “《石渠宝笈》所藏古代书画,除流散到国外的还有些尚未发见,如果不是秘藏在私人家中,大约必已沦于劫火;而国内私人所藏,经过十年动乱,幸存的可能也无几了。已发现的重要的多藏于故宫、辽宁、上海三大博物机关,散在其它较小的文物、美术机关的,便成了重要藏品。经过多次的、巡回的专家鉴定,大致都有了比较可靠的结论,但又出现了些微的新情况:即某些名迹成为重要藏品后,就不易获得明确结论,譬如某件曾经旧藏者题为唐代的书画,而经鉴定后实为宋代,这本来无损于文物的历史价值,却能引出许多麻烦。古书画的作者虽早已‘盖棺’,而他的作品却在今天还无法‘论定’”。启功先生这样感慨。

(责任编辑:刘倩)

注:此文转自雅昌艺术网,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艺博林轩书画院的立场,也不代表艺博林轩书画院的价值判断。

 
 
分享到:
下一篇:十一国庆 除了“石渠宝笈”还有哪些展览值得关注?
 推荐信息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网上画廊所有作品均来自画家本人 艺博林轩书画院(北京)有限公司 © 2006-203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电话:(010)010-6025556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897688993
微信:yibolinxuan  邮箱:897688993@qq.com   京ICP备190390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