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从艺术品经纪公司花10万元买回一幅国画作品,经纪公司每半年给投资人9000元的收益,16个月之后,作品如果找不到下家,经纪公司再以原价购回。据称作品依靠多次加价转卖来增值,双方仅以口头形式约定收益和回购,律师称这种方式很难保障自身权利,专家称容易因投机产生泡沫。
宣称投资艺术品高回报
最高收益率竟达52%
“齐白石的作品在70年代15元/平方尺,90年代10000元/张,如今已过亿。李可染的作品90年代几千元,如今也过亿。我们公司签约一批具有很高艺术造诣但市场知名度还不高的画家,通过推广和宣传来提高知名度,从而提升价值。参与公司收藏的朋友可以获取艺术作品增值所带来的收益。”近日,记者在网上留意到这样的信息。
与对方联系后,近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来到某公司。“一种客户挑选感觉最好的作品自己收藏,很有专业眼光;另一种方式,就是普通市民收藏作品,但委托公司代为销售,每半年由公司的合作伙伴给藏家预付订金。协议最少要16个月。”该公司的张某说。
张某介绍,假如作品16个月到期后,公司找不到下家来买,作品就会原价回购,预付订金就是投资者的收益。收益根据作品尺幅大小、价格高低来确定。1-2万元的作品年化收益率9.6%-10%,5万元的作品12%-15%,10万元的作品年化收益率18%-22%。
记者看到该公司墙上悬挂着多幅国画,下方标注年回报率等值,其中一幅作品回报率高达52%。“几十万上百万的作品才有这么高的回报率。”张某介绍,武汉分公司去年3月才成立,参与者多投入几万元试探,但在重庆很多投资者都喜欢大作品。
号称作品多次转卖增值
有财团原价回购兜底
“你买了我们的作品,再委托公司加价出售,这样作品有了成交记录,艺术品就从无价变为有价,慢慢增值。”该公司另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如果半年后公司没将作品卖出去,投资者可以参加“团购预付订金”活动来获得收益。团购方指的是跟公司合作的上市企业或财团个人,由他们出资预付订金,但作品由投资者继续代为保管,这样就能换取未来几年的巨大升值。“如果拿了几次预付订金后,画也找到了下家,投资者还是可以自己出售作品。”对方补充说。
“那团购方为什么不现在直接购买呢?”记者问道。
“为什么一些企业要去拍卖行买画呢?企业高价拍得画作,一方面能获得正面的名誉,另外,企业可以拿着拍了几千万的画去银行抵押贷款,银行不管画画得怎么样,只看它的成交记录。它的成交记录就是一次市场印证。”对方回答。
“这幅画你花5万元买了,它就有了市场流通和价格印证。”对方解释,5万元的画再以10万卖给下一个人,这就有了另一次的市场价值认定,是艺术证券化金融化的过程。
投资收益只有口头约定
买画人权利难有保障
看起来两全其美的投资方式究竟有没有法律保障?记者看到对方提供的一份购画销售合同,内容没有提及收益,只是这样表述:“工作人员在宣传过程中提到的艺术品增值预期,是以前期藏家收藏作品时间和目前有关方面对艺术品市场调查的结果,不是公司对您的未来回报的承诺。由于艺术品收藏是以时间来换取增值的空间,所以收藏时间3到5年或以上的作品将更易获得增值空间。”对于风险,对方的收藏协议中也给予了提示。
“我们的收益都是口头约定,过了半年,你来公司现场拿钱就可以了。我自己投了5万元,拿到了6600元的收益。”张某解释,虽然公司想将艺术品证券化,但是公司不是金融公司,不能在合同中注明收益,否则合同就违规无效了。
湖北楚盾律师事务所胡锦鹏律师认为,关于收益部分以及16个月卖不出去可以回购,仅仅是口头协议,投资者的权益很难受到保护。如果作品并非真迹或者销售价格远远超过市场价值,则购买者可以以显失公平为由,要求撤销该合同。
“这种交易方式杠杆化了,很容易因为投机变得泡沫化。”武汉科技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证券化要求价值能批量分割,但书画本身特点并不具备价值细分的特点,且不能大批量复制,5年前曾有过艺术品证券化实验,但炒作成分大于实际意义。
“艺术品因为难以估值,在银行贷款其实非常困难。”董登新补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