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当前位置:首页 > 视频
艺术骗局报告之一:展览骗术背后的市场逻辑
雅昌艺术网专稿 2012-9-6 7:55:10 浏览次数:5037
 
导语:2007年6月18日,民生银行高调推出非凡理财系列中包括了一款独特的产品,“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由此诞生了艺术基金的标准模式。以这个时间点向前追溯,百雅轩和雅昌艺+先后成立,利用传播渠道,创造系统的艺术家数据管理和市场推广服务模式的布局也已开始。如果将时间轴继续前移,诞生于1979年的“星星美展”、“无名画会作品展”、“上海十二人画展”,第一次在体制外的语境中,建立艺术品的展示渠道。

  观察近三十年的艺术行业发展,从作品的展览,到机构化、平台化服务和推广模式,再到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艺术创作与受众之间的渠道变得日益多元而且复杂,由此构成了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产业链。而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到2010年的艺术品热潮,再到2012年的市场调整。伴生着行情的起伏,日益拉长的产业链在创造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在不完备的时候成为酝酿艺术骗局的土壤, “艺术骗局系列报道”也将试图从观察者的角色,从资本涉足艺术展览、艺术推广机构建立艺术家服务平台、艺术品金融化三个过程中,发掘博弈中可能形成的骗局漏洞,重新审视高速发展的艺术市场,也为艺术市场的制度完善提供新的解释空间。

  一 展览:市场和学术的双重载体

  “现在的骗子怎么这么多啊,真是防不胜防,这个社会到底还有诚信吗,到底该相信谁?”李幸(化名)向记者诉苦。李幸是一名职业艺术家,今年63岁,家住郑州,最近遭遇了一场骗局,自己的两张画被骗。3月份,李幸收“中国国画全国画展”的邀请函,此后在与展览工作人员沟通后,将作品寄到指定的地址。但就在展览结束后索取作品后,发现当初的工作人员无法联系,才发觉自己上当受骗,于是报警。

  其实发生在李幸身上的事情并非个案,我们屡屡从媒体获悉这样的消息,假展览、假展销等等骗局层出不穷,很多艺术家都有被骗作品的经历,从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发现更多上当的艺术家选择了沉默。

  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艺术家上当受骗?为什么在展览这个环节受骗?艺术家与展览的关系是如何的?

  之所以出现众多艺术家在展览环节中上当受骗,与展览在整个艺术产业链中的角色有关。“我觉得做展览一个最基本功能就是把带有个人情感、判断的作品展示给大家观看”,冯博一说,“艺术创作就跟写小说的,肯定也要发表,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最终还是要看你是不是具有什么创造性,能不能给人打开一个新的视觉空间,引起一些新的思考。”

  其次,展览也是销售的重要环节。我们经常在作品标签看到贴着一个小红点,这表明这幅作品已经销售出去了。“我的作品大部分都是通过展览销售的,虽然也会有部分藏家来到工作室买画,但数量不多”,艺术家罗刚说,展览开幕的头几天,一般是展览销售最好的时期,展览举办方会邀请藏家和媒体等观看展览,这些都会带来作品的销售和潜在的客户。

  相对于国外展览相对单纯的角色,国内展览还要承担着很多其他角色,普及和学术的功能,“我们处在一个过渡的历史时期和一个国家层面,不同于巴塞尔博览会等一些成熟的机制和市场,我们现在邀请一些VIP客户和观众来,还需要做讲座、讲教育,介绍关于毕加索、莫奈等的美术历史。”董梦阳这样说道。

  展览成为艺术家走向成功的重要环节,那艺术家需要做多少个展览才能成功呢?在艺术市场化之路中,张晓刚可能是很好的一个例子,从张晓刚官方网站公布的展览经历来看(1985-2010),在25年间他一共举办了107个展览,其中个展20个,群展87个。平均下来一年参加4个展览,1个个展和3个群展。其中参加展览最多的是在2002年,这一年他没有举办个展,但是参加了10个群展,而这一时期也是张晓刚奠定如今地位的重要时期。

  可能会有人觉得,张晓刚目前已经是成熟艺术家,参照意义可能不算大,那青年艺术家金钕可能更合适一点,这个出生于1984年的秦皇岛女孩,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11年签约星空间,从2005年开始参加展览“独生子+独生女”二人作品展开始,目前她已经参加了24个展览,其中包括23个群展,1个个人展览,其中2007、2008年分别参加了7个、6个群展,金钕雕塑个展直到2011年6月5日在北京星空间举办。平均下来,每年参加4个展览。

  虽然并非所有成功的艺术家都参加了这么多展览,但是张晓刚和金钕的参展经历或许可以作为我们的一个参考。

  二 优质展览数量少、门槛高

  既然认识到展览的重要性,那接下来就是要怎么参加展览和参加什么展览的问题了。“我们那时候的展览几乎都是艺术家自己组织的,这是当时艺术的主流。”隋建国曾说。2008年高名潞曾经组织了“公寓艺术”的展览,这是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那个特定时期的特殊艺术形态,就是在自己的家中举办展览,邀请藏家和同行前来参观。

  “现在多数展览大多数专门策划、专门组织的,有几个艺术家自己组织的展览是特别末梢的,不被重视的,而且他们的生活状态,要是自己工作还行,做个展览现在成本也高了,挺难的,你要不凑五六十个人的大展览,可能都没人关注你。”隋建国说。

  “现在可以做展览的地方真是多了”,艺术家李青说,近三十年间,中国掀起了美术馆、博物馆热,90年代末成都上河美术馆吹响了了中国民营美术馆建设的号角,紧接着天津泰达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等相继出现,2002年后,今日美术馆、上海多伦美术馆、四方当代美术馆、炎黄美术馆等相继建成。只在2008年,就有国家博物馆新馆、中国美术馆新馆、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证大现代艺术馆、深圳当代艺术馆、华·美术馆等重要美术馆正在建设或已经建成。

  “重要、大型的展览一般是由国家或大型艺术机构来主导的,围绕某个主题来选择作品,对作品的学术上有很高的要求,策展人一般选择比较成熟、在学术上得到普遍认可的艺术家,或者直接在美协会员中挑选,这样就把很多艺术家排斥在外。我们经常看到虽然展览主题不断在变,但是参展的人基本上变化不大,就是这个原因。”李密说,这种展览一般经费充足,并不需要艺术家付出什么,但是对学术的高要求使得大批艺术家不能进入。

  商业性的场馆和展览虽然没有在学术上有过高的要求,更看重作品的市场价值,“目前的一些商业性场馆,有些是政府的资产,有些是私营企业所有,场地租金费用特别高,因为目前的商业场馆的运作方式适应的是短期商业会展的市场,一般都是按天收费,一天几万元场租,十天就几十万。”2011年毕加索大展策展人谢定伟介绍说。

  刘平正在筹备在某知名官方美术馆的展览,他向雅昌艺术网介绍了目前在美术馆办展览的程序和条件:首先要将展览的资料、作品提交给展览资格评审委员会,主要从学术、对当代美术史或美术界的意义来看;评审合格后,可以与美术馆代表谈展览的细节、花费,因为作品众多,需要两个厅来展示,大厅2万/天,小厅1.5万/天,展览计划为两周,场地费为49万,布展、撤展、运输的费用大约为3万,展览还邀请了批评家、评论家来参加研讨会,费用在5万;宣传费3万,还要有画册10万元,总计70万,“这还不包括吃饭等一些其他的费用”。如此高额的展览费用,对大多数艺术家都是一笔高额的费用。

  画廊其实也是举办展览的一个选择,“在画廊举办展览,主要由两种合作方式:一种是现金结算,艺术家一般没那么多钱或不愿付钱;第二种方式是展览结束后留几幅作品,具体视情况而定,这是一般画廊采取的方式。我这次的展览是留了一张画。”刚在画廊举办过展览的杨达介绍说,其实画廊根据自身的定位或画廊主的喜好还是有一定的标准,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都可以在画廊举办展览,还是得看机遇。“另外,虽然艺术家像是不用付出什么代价,但留作品这种形式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赠送之后艺术家对作品的流向就无法加以控制,如果你的市场行情是两万一幅,由于对方可能对自己行情不了解,这张赠送的作品可能以五千的价格流入市场,对自己作品的市场是一个极大的扰乱。”

  三 太多职业艺术家挤“独木桥”

  “我觉得中国的艺术家太多了,实际上可能像中国有这么多的专业画家、职业画家用画画、搞艺术创作谋生的现象只有在中国这么复杂,太多了。” 李大钧向雅昌艺术网记者说道,

  “单纯就是想卖画来走独木桥去谋生,这条路很危险,大家都在这条路上,这个生态一定是恶化的,一定要挤掉很多人在独木桥上,这些问题是非常系统的问题。”

  为什么中国目前会有如此众多的艺术家呢,这跟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政策有关,艺术类专业也在扩招之列。“在扩招之前,中央美院全校的本科生加研究生有180人左右,在“二厂”期间就已经开始扩招,但因为当时办学空间的限制,所以未能大规模扩招。”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的高天雄介绍说。

  “2001年暑假学校搬到新校区,从2002年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扩招”,从2001年央美招生简章上说,招收195名,包括造型90人、设计80人、美术学25人;2002年招生650人,造型160人、中国画50人、建筑学60人、艺术设计150人、美术学80人、城市设计学院150人。随后每年的招生数量以一定幅度的增长着,2003年中央美术学院开始设立二级学院,成立了造型学院、建筑学院和人文学院,随后又成立了设计学院和中国画学院。据中央美术学院招办主任钟平介绍说,目前每年招生1000人左右,现有在校生4500人左右。在经历了多年的扩招之后,从2011年开始,美院招生开始收缩,招生计划减少了50人。

  从每年招生180人,到如今每年招收1100人左右,十几年间扩招了6倍,而且扩招政策并没有要停止的意思。不仅仅是中央美术学院,其他美院也基本上沿着同样的扩招之路前行着。与此同时,大量的综合类院校也纷纷开设艺术专业,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人民大学于1999年成立了徐悲鸿艺术学院;北京大学于2006年成立了艺术学院,这股浪潮也席卷全国,仿佛艺术专业成为学校的“标配”。山东潍坊一直是各大美术院校招生考试的重要考点,每年都能吸引超过30万考生。

  “在毕业学生的流向上,过去美院毕业生会去所谓的“相关单位”,只有少部分的人当老师,大部分的人回去出版社当美编、地方美协、文化馆等,他们在工作之余也会创作。过去的美术创作跟当地文化工作和国家的创作活动是相联系,比如朱乃正先生被打成右派后下放到青海,但是很快青海省美展就有他的作品,在国家、地方重大活动或项目的时候,他们都照样可以创作,当时文化厅、单位都会组织、发动专业和业余的作者来参与,很多现在从事专业创作的艺术家就是从这些展览中脱颖而出的。”

  随着艺术不断市场化,毕业生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近些年‘相关单位’不愿意用美院毕业生,都不太安心,现在个人、单位都不能容忍这样的状态。”其次,艺术市场的发展,学生可以依靠卖作品成为职业艺术家,依托市场存活,“我们班大约有一般人还从事绘画,虽然有时候为了生计还要从事一些其他从事,但这些也都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刚从美院毕业三年的李静说。

 

 
 
分享到:
上一篇:文房四宝
下一篇:岭南画派世纪经典作品展
 推荐视频
 点击排行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人才招聘 | 网站动态 | 联系我们 |

网上画廊所有作品均来自画家本人 艺博林轩书画院(北京)有限公司 © 2006-2032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西路88号  电话:(010)010-6025556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897688993
微信:yibolinxuan  邮箱:897688993@qq.com   京ICP备190390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