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作为我国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是中国在探索开放道路上的里程碑。随着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展现软实力,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之一。因此,在自贸区创建方案中,文化产业的开放试验成为自贸试验区的十大核心任务之一。
一年来,自贸区的文化创新试验基本以国家文化贸易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展开,目前已在艺术仓库、艺术金融、保税拍卖、艺术贸易等四个方向上展开。业界认为,自贸区成立一年来,自贸区内的文化产业试验整体进度虽然离业界预期尚有距离,但试验中曲折前行的经验仍然宝贵。艺术仓库、艺术金融、艺术贸易三大领域中亮点颇多,而外界褒贬不一的保税拍卖则因为首届“试水”意味较浓而仍待观察。
“前店后库”模式试验成功
“为艺术品的进出口贸易提供全流程的便捷的通道和配套服务”是基地的核心业务,而其中最基础的服务是艺术品保税仓储。2013年7月底,3000平方米的一期艺术品保税仓库建成,包括6个普通展示间,8个VIP库及公共仓库区。目前,该仓库已使用了90%左右,8个VIP库全部放满,其中不乏陈逸飞、吴冠中、达利的作品。
保税仓库建成一年多来,已经接待了200多位国家、省部、地市各级领导参观视察。其中最让基地全体员工自豪的莫过于今年5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考察了自贸试验区内的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艺术品保税仓库,在观看了一批艺术品后说:“这是件好事,要继续探索。”
自贸区保税仓库的建成并成功运营,成为业界的标杆和榜样。尽管外界有着对保税仓库本身盈利能力不强的评论,但保税仓库负责人表示,保税仓库从某种程度上并不纯为盈利,而着眼于整个基地的运营服务。而保税仓库一年多来,已经形成自己的品牌并获得业界认可,标志着国内首个“前店后库”模式的保税展示交易平台已基本试验成功。
为《功甫帖》节省税款850万
自贸区优厚的相关政策使得文化贸易基地一年内入驻企业已突破300家。据统计,一年内基地全年文化贸易新增总量达到71.4亿元。保税仓库愈加响亮的名气也使得基地另一项关系紧密的业务艺术贸易清关服务也得到上海文化业界的重视。以著名藏家刘益谦拍卖竞得的《功甫帖》进驻保税区艺术仓库为例,基地已经在清关完税流程方面实现了几个重要突破:《功甫帖》通过自贸区,首次实现了文物的快速暂时进境、保税临时出区展示,高效的清关完税服务使得《功甫帖》相比以往流程共节省税款约850万元。
基地还为佳士得在中国内地的首次拍卖提供了艺术品进出口的全流程通道服务。在去年举办的自贸区首场拍卖会上,也实现了艺术品保税展示、完税等交易。而白立方画廊、贝浩登画廊在参加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时,通过艺术品暂时进出境、保税临时出区展示,为价格2300万元的艺术品节省税款合计556万元。
文化部外联局文化贸易处处长郑文对此评价道:“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是"开放",基地重点关注文化的走进来与走出去。自贸区为境外文化产品提供进入便利,通过一系列的服务措施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